品牌可以自稱一切,但顧客評論才是定位的照妖鏡?
2025年9月13日
將顧客的抱怨,轉化為修正定位的策略羅盤
在行銷界,「定位」是一個被奉為圭臬的詞。行銷大師艾爾·賴茲(Al Ries)在經典《定位》一書中早已闡明:「定位,是在潛在顧客的心智中佔據一個有價值的位置。」換句話說,品牌投入巨資、精心設計的市場定位,如果從未真正走進消費者的心裡,那一切都只是品牌的自說自話。
然而,品牌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成功「進駐」了顧客的心?答案,就藏在那些最真實、最不加修飾的顧客評論裡。
定位的雙面鏡:品牌的「自我論述」與顧客的「真實語言」
我們可以將定位細膩地拆解成兩個面向:一是品牌希望傳達的「預期定位」,二是顧客實際感知的「心智定位」。前者是品牌透過廣告、文案、設計所建構的理想形象;後者則是消費者在實際體驗後,用自己的語言所沉澱下的真實感受。
一個成功的定位,意味著這兩個面向高度重疊。在我們進行品牌檢測時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交叉比對這兩種語言系統:品牌官方的說法,以及顧客評論的真實心聲。
如果兩者使用的語言、描述的價值、強調的重點高度一致,那麼恭喜,品牌的定位在市場上成功落地了。反之,如果兩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「縫隙」,這就揭示了品牌定位策略中值得深思的課題。
解讀定位的縫隙:是失敗,還是機會?
看到縫隙,我們不必武斷地將其判為「定位失敗」。這道縫隙更像是一個珍貴的市場信號,它可能揭示了以下幾種狀況:
尚未被消費者接收的差異化: 品牌強調的獨特賣點,還沒有被市場完全理解或重視。
市場教育不完整: 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,還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面,未能理解品牌希望傳達的更深層價值。
品牌承諾與實際體驗的脫節: 品牌喊出的口號,與顧客的實際感受產生了矛盾。
為了更精準地解讀這道縫隙,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三種典型的「落差」:
語言落差型: 品牌傳達的價值,與顧客在意的價值不同。
品牌說: 「我們的藍牙耳機採用了最新的 AI 降噪科技。」
顧客說: 「連線快、很簡單好用,價格也實惠。」
洞察: 顧客並不在意複雜的技術術語,他們真正在意的是「易用性」與「性價比」。
期待落差型: 品牌塑造的形象,與顧客的感受不符。
品牌說: 「我們是高端、精緻的手工巧克力品牌。」
顧客說: 「巧克力不錯,但寄來的包裝有點廉價,不像送禮的選擇。」
洞察: 顧客的「高端」體驗是全方位的,任何一個環節(如包裝)的缺失,都會破壞品牌試圖建立的價值感。
體驗落差型: 品牌承諾的服務,與顧客的實際體驗相悖。
品牌說: 「我們的 app 提供快速方便的外送服務。」
顧客說: 「系統一直轉圈圈,客服電話永遠等待太久。」
洞察: 這是最致命的落差,它直接反映了品牌的核心服務能力未能兌現承諾,將嚴重侵蝕顧客的信任。
從「檢測工具」到「策略羅盤」:用評論修正定位
當我們能清晰地辨識出這些落差後,顧客評論的角色就從一個被動的「檢測工具」,升級為一個主動的「策略羅盤」。它為品牌的下一步指明了方向:
強化溝通,彌補落差: 如果品牌認為原定位依然是正確的道路(例如,「科技」確實是核心壁壘),那就需要調整行銷溝通策略,用更貼近消費者的語言(如「讓你的通話像面對面一樣清晰」)來翻譯品牌的技術優勢,完成市場教育。
順應市場,調整定位: 反過來說,如果大量評論都指向某個品牌原先未曾強調的優點(例如,「簡單好用」),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機會。品牌可以考慮順勢而為,將定位微調,強化這個已被市場驗證的價值,使其成為新的溝通核心。
結論:從單向植入,到雙向「語言對位」
歸根結底,成功的市場定位,從來不是一場由品牌主導的單向「語言植入」,而是一場與消費者的雙向「語言對位」。
品牌必須放下只看自己的聚光燈,走進顧客評論的真實世界,去傾聽、去理解、去對話。當品牌自身的論述與消費者的真實心聲,能在同一個語言場域裡同頻共振時,那才是定位真正成功的時刻。而這面由無數評論組成的「照妖鏡」,正是幫助我們看清真實樣貌、找到對位方向的最寶貴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