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者必看:如何整合設計、營運與行銷部門?
2025年7月18日
設計太美不敢用、行銷跟不上節奏、營運永遠在救火?如果團隊總像各自為政,這篇會幫你找出整合的關鍵。
我們在另一篇文章〈品牌不只是拼圖!3 步打造整合式品牌策略〉中,談的是品牌的核心精神,那句能協助你判斷每個決策是否一致的話,也就是品牌的根本出發點(Why)。
這次,我們想進一步和你分享:創業團隊最常遇到的三方失衡現象——設計、行銷、營運各自有理,但無法形成一條清楚的主線。
你可能碰過這些情況:
設計提了一套極具質感的識別,但業務回應「客戶看不懂」?
行銷活動熱鬧開跑,客服卻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?
網站改版、包裝升級、SOP也更新了,整體感卻仍不到位?
本文將分享:
創業初期如何用「拉齊認知」避免三方失聯。
一張圖幫你理清三部門該怎麼共構一條品牌主線。
實戰案例:品牌如何靠一句話,串起全員行動邏輯。
Step 1:拉齊認知起跑線:先對「品牌精神」有共識
創辦人講的是願景、價值與感受,
設計師聽成「要極簡風」、
行銷聽成「要有點擊率」、
營運聽成「流程要有效率」。
這不是誰誤解誰,而是來自知識背景與職能語言的落差:同一句話,在不同部門的耳朵裡,就長出完全不同的解讀。
✅ 建議做法:開一場「拉齊認知的會議」:不是討論 KPI,也不是交付任務,而是請團隊回答這個問題:
「你覺得這個品牌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?請用一句話說出來。」
這個簡單的練習,往往能揭露出一件事:原來每個人對品牌的想像,都偏離了創辦人原本想傳達的核心。
Step 2|畫出三部門的共構地圖,讓品牌精神能落地成形
拉齊認知只是第一步,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:品牌精神要怎麼被三個部門具體執行?
在輔導品牌的經驗中,我們最常看到的不是「沒想法」,而是每個部門都在用自己的語法解讀品牌:
設計部說:「我理解的安定感,是把東西做得極簡,配灰藍色,看起來比較靜。」
行銷部說:「安定感應該是讓消費者感到被懂了,所以文案走溫暖陪伴路線。」
營運部說:「那客服就要設計得很精準、快速,不然客人會焦慮。」
你會發現,大家都講得通,但放在一起卻不協調。
例如,如果創辦人希望在食安氾濫的時代,打造一個能給外食族「安心感」的品牌,這時你需要的不是再多開一次會,而是建立一張語意共構地圖。
建立「品牌語意 × 三部門落地對照表」
請各部門根據品牌核心語意(如「安定感」「原始感官」「知性浪漫」等)分別回答:
我們在視覺上可以怎麼呈現這種感覺?
我們對外的文字或活動,可以怎麼表達這種感覺?
我們在服務流程或包裝體驗中,能怎麼讓人實際感受到?

🎯 這張表格協助團隊跨部門協作,確保每一個品牌語意能被視覺、文字、體感完整詮釋。
這樣做的好處是,團隊就不會再各說各話、爭論「這算不算品牌風格?」因為每個人都知道:我們在說的是同一件事,只是用不同形式來表達它。
設計用顏色和排版說話,行銷用文字和活動說話,營運則用流程和服務說話。只要方向一致,品牌精神就能穩穩落地,不會停在想像層
Step 3|建立「細節不走鐘」的日常共識機制
就算團隊前期已經對齊品牌的核心感覺,也不能保證它會自動維持——如果沒有一套定期檢查機制,品牌的方向很容易隨著忙碌日常默默跑偏。
👉 建議做法:每季固定召開一次「品牌精神回顧會」,跟團隊一起檢查幾件事:
我們當初訂下來的品牌感覺,現在還有活在日常操作裡嗎?
哪些細節,是靠設計師或客服的「個人默契」在支撐,而不是團隊共識?
新人進來後,有沒有一套 onboarding 流程,幫他們快速理解品牌的基調與做事方法?
這些都不是形式,它們是讓品牌從紙上計畫,走進每一張圖、每一句話、每一個服務體驗的關鍵。
💡 延伸閱讀推薦:
也可以搭配我們之前的文章〈品牌不只是拼圖!3 步打造整合式品牌策略〉,回頭檢查你品牌的「WHY」。這個 WHY 應該能成為日常設計、行銷、營運每一項決策的參考點,幫助你在「品牌感覺有沒有說得通」這件事上,有更具體的判斷依據。
撰寫者:號外制作所 品牌經理 蔡易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