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談判如何拉齊內外部認知?5 大實戰技巧公開
2024年7月4日
創辦人總說「我們不是這個感覺」?這篇教你怎麼讓設計、行銷與品牌說同一種語言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
行銷公司交提案時,你只覺得:「哪來的語氣,我們才不是這樣的人」
平面設計做得再漂亮,卻完全沒有品牌的靈魂
空間團隊打造出質感場域,但放上品牌標誌,卻感覺陌生又尷尬
每個單位都很專業、都努力完成任務,但品牌給人的感覺卻像是拼裝車。
創辦人往往只能不斷重複那句話:「這不是我們的感覺。」
問題出在哪裡?不是執行力,而是「彼此沒有說同一種語言」。
5 個實戰技巧,讓品牌在多方合作中維持一致性
即使你同時和空間設計公司、品牌設計公司與行銷公司合作,這 5 個技巧能幫助你穩住品牌語感,少踩雷、少重工、少走冤枉路:
技巧一:建立「品牌語感表格」,取代模糊形容詞
別再說「溫柔中有力量」、「科技與自然的融合」這類抽象詞。請具體指出——我們怎麼說話才像我們?
情境 | 我們會說 | 我們不會說 |
啟動語 | 「讓呼吸慢下來,也讓自己靠近自己」 | 「點燃生命力,轉動你的未來!」 |
商品描述 | 「精油緩緩滲入,像日光灑落肌膚」 | 「快速滲透,喚回年輕光采」 |
品牌語氣 | 像朋友輕聲提醒 | 像廣告在大聲推銷 |
👉 這樣的語感表格,能幫設計師和文案快速對齊品牌調性,減少來回溝通。
技巧二:從品牌故事中萃取「三個具象畫面」
與其講一整段理念,不如給團隊有畫面的素材,協助他們視覺化。
例如:提供目前市場中,你相對喜歡的廣告作品與文案,告訴設計師在這樣的風格與品味上提案。然後給予畫面提示詞
從這段敘述就可萃取出以下三個畫面:
沙漠風中,婦女靜靜敷上海藻
草本滲入肌膚,像光線慢慢落下
修復不靠科技,而是一種節氣的節奏
👉 具象比抽象更容易讓團隊理解,也能更準確地轉譯成視覺與文案語調。
技巧三:建立「我們不像誰」的品牌對照表
品牌常說「我們要有質感」,但質感有無數種——是像 Aesop 的簡約?還是像 Harnn 的華麗?
比起說我們要像誰,更有用的是指出:「我們不希望變成哪種感覺。」
品牌 | 喜歡/不喜歡 | 原因 |
Aesop | 喜歡 | 語氣從容、節奏緩慢 |
Dr. Jart | 不喜歡 | 太科技感、不夠溫潤 |
Lush | 不喜歡 | 色彩太強烈、太活潑 |
👉 這種反向比對能有效幫助設計與行銷團隊踩煞車、避開雷區。
技巧四:將品牌任務劃分為「空間感 × 敘事語氣」
品牌不是只有視覺,也不是只有文案,而是整體氛圍。試著拆成這兩軸做橫向對齊:
面向 | 空間感 | 敘事語氣 |
門市 | 像曬乾的香草鋪陳在桌上,有光、有風、有時間感 | 節奏慢、有溫度,像朋友說話 |
包裝 | 有手工紙、低彩度材質感 | 文案詩意但可理解,避免濫用形容詞,可以參考李欣頻的文案。 |
社群 | 當成一本走動的刊物 | 內容像散文而非廣告 |
👉 當各個環節都以同一調性設計,品牌整體就會「長得像自己」。
技巧五:在執行前,建立一份「品牌語言文件」
品牌不是從設計開始,是從語言一致開始。請務必建立這幾項基礎文件:
常用語/禁用語(如「喚醒」、「快速」、「立即」是否為品牌語感)
語調原則(主語是你/我/品牌本身?適合提問還是敘述?)
色調/排版基準(是否偏低彩度、是否使用留白)
品牌參照圖(我們像誰、不像誰,為什麼)
禁踩風格地雷(避免童趣、過度華麗、或科技腔等)
👉 這份文件越清楚,外部團隊越能成為你的延伸,而非偏離。
為什麼做到這些,還是拉不起來?
因為沒有團隊在幫你整合。
號外制作所的做法:不是協作,而是同步
我們常看到創辦人說:「我明明講了,但設計還是長不對、行銷還是抓錯語氣。」
這是因為市面上大多數團隊是分工協作,你要分別對平面、行銷、空間講一遍,結果越溝通越分裂。
而號外的做法是——
空間 × 平面 × 行銷,全部由同一團隊共同策略與執行。
我們可以:
從空間整合品牌視覺,讓門市設計與品牌風格說同樣語言
從品牌識別延伸社群語氣,讓文案與包裝風格不跳tone
從行銷策略反推體驗場域,讓活動不只是熱鬧,而是感受品牌
我們不是把三種專業拼在一起,而是同一群人,用同一種語言,讓品牌的每一個出口都一致。
結語:品牌不是做出來的,是「長」出來的
當每一個部門、每一個觸點都說出同一種語言時,品牌才會「長得像自己」。
如果你也曾說過「我們不是這個感覺」,
那或許你缺的,不是更努力的設計公司、不是更會賣的行銷團隊,
而是一個能幫你整合品牌語感、同步執行節奏的夥伴。
撰寫者:號外制作所 品牌經理 蔡易澄